大概去年四五月份吧,一微信好友告诉我商洛GD视讯有一个名叫徐祯霞的青年作家,文采蜚然,锋芒毕露,值得关注。向来喜欢刨根究底的我,便有了一个刻意留神的念头。天下之事真是无巧不成书,时至当年暮秋的9月18日,《陕西农村报》文艺创作联谊采风基地挂牌仪式由农村报社姚骏骊主任牵头组团在长武公刘湖举行挂牌仪式,笔者有幸受基地经理黎涛之邀,协同工作人员迎接光临的所有到场的文艺界朋友和各界人士,我被吩咐照应签到事宜。
中午11时许,满载着近五十位作家艺术家的崭新"快客"沿着盘山公路缓缓如约而至,这些从省城远道而来的稀客在主人的夹道簇拥下,笑意盈盈渐次下车,第一项仪程就是在农庄主人早就准备好的萱纸签到册上签名,依次签到的有:孙见喜、董信义、冯西海、王永杰、魏老根,李映红、东篱,接着出现了"徐祯霞"三个狂放的字迹,我心头一惊,兴奋地抬头望着这位衣着打扮颇为简洁的女士:身材略显柔弱单薄,但看上去却温文尔雅,清秀干练,圆圆的脸颊上一副恬静闲适的表情,显得平和沉稳。与那个率性泼辣的东篱相比,显然沉静与安然。
忙着接待文艺家的我,除索赠了几位书画家的字画外,不失时机的跟贾平凹研究专家、著名作家孙见喜老师和魏老根艺人闲聊了片刻,表白了我欲收藏二位签名本作品的意向(后来均如愿以偿),接下来就是跟这位心目中有点神秘的作家徐祯霞套近乎了。几句简单的搭讪后,我当即加上了她的微信。至此不再赘言,言归正传一一
望着摆放在案头的这本由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以蔚蓝色的天空与大海为基调的封面,一轮明月自天空映入浩瀚的大河,水波荡漾皓月普照的恢弘顿入眼底,装帧精美墨香扑鼻的徐祯霞散文新著《月照长河》,我陷入了读完后的快慰、激动与深思之中。全书共五辑,计二十八篇散文,算不得鸿篇巨制,但大气厚重,清新雅致,内涵丰富,大体为山川物象,亲情乡情或底层民众及风云人物。其写作风格既有近代散文家古朴典雅,意境优美,思路开阔的一面,又有当代散文家语言精萃凝练,构思精巧,情感浓烈,温婉细腻的一面。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开头往往不动声色,中间的发展变化姿肆汪洋,脍炙人口,结尾或铿锵有力发人深省或诗意盈盈,荡气回肠。在当下异彩纷呈的散文园地里,徐祯霞的散文写作毫无疑问是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的!
纵阅该书,徐祯霞的写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文质兼美,善于观察和联想
在读徐祯霞的散文时,你会发现她是一位情感细腻,善于扑捉生活和编织生活的文章高手,那双充满深情的大眼睛,如同高像素的摄影机,把生活中的轮廓与细枝末节,一览无余地摄取和过滤,追溯和幻化,这一点在第一辑的"山水走笔"里尤为突出。开篇的《夜泊秦淮河》里,作者以设问开头,自杜牧的一首诗《泊秦淮》开篇,从历史人物典故中生发开来,展开了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抒历史幽情,写现代繁华,笔到意来,文采飞扬,特别是用大量的笔墨写秦淮河夜景和那些风华绝代的女子所经历的人情冷暖和世事艰辛,可谓神来之笔,那些句子用词既优美准确,又精妙独到。当写到时下的秦淮河的繁华盛景和游区人气时,作者又提到了"如今的秦淮河能有如此旺的人气,是得益于那些秦淮女子的“。全篇没有空泛的议论和无病呻吟的抒情,而以极接地气的笔触,把河水的沿革、变迁,写得圆融滋润,既古老沧桑又现代文明,极具生活张力。接下来的《寻访上里》一文中,开门见山,即景即情,情景交融。作者在叙述中自然联想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由一大堆进入视线的竹笋写起,兜出了两个卖笋人的故事,写出了古镇的庄重和朴素,旷达与幽远,尤其把踏入古镇的石条路、石桥、石板街、吊脚楼等,写得活活脱脱,淋漓尽致。进而移步换景,把古镇的人事物象、地貌特色、风味小吃等等用细腻的笔触,展示给读者,这些出神入化的描写都借助于作者丰富的联想和细致的观察描摹而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真真切切,朗朗润润,不禁慨叹妙笔生花!
其二:积淀深厚,善于思辩和演绎
徐祯霞芳龄灿然,正当盛年。她进庙迟、得道早,四处发力,一发难收。笔耕不辍,才思泉涌。今年疫情期间,几乎以每天一首的诗歌的速度写作,连续写下了五十余首抗疫诗歌,多个刊物与媒体竞相刊登转发,好评如潮。从本部书所选的散文看,她有一个强大的知识体系做支撑,有一个较为雄厚的文学素养做保障,不愧为鲁院高研班的优秀学员,每一个篇章里都有人文的,地理的,历史的,心理的,社会学的知识的浸润与融合,博杂深邃,优雅洒脱,体现出了作者是张驰有度,驾驭自如的风骨与情怀。《问西湖》中,由艺术作品中的西湖到眼前的"登堂入室"后的感慨,那桥那塔,那寺那庙,在作者眼中有了物象,有了盛景,心中便有了曲折的故事,又跟G20峰会结合起来,有了时光的回响和幽远的思考,笔下便演绎出些许历史的浪花与现实的碰撞。
作家笔下的人物生活,初看鸡零狗碎,东鳞西爪,细赏则独立成章,意趣盎然。《河水流过的村庄》里,由家乡地形地貌写起,由此生发出捕鱼故事,又由鱼的命运,想到人与自然该如何和谐相处?思辩出大自然弱肉强食的生态法则,有了大段的精彩议说,穿插了围绕河湾里白天及傍晚发生的故事,演绎出"河水的欢喜和悲伤都与村子里的人息息相关",从而让景与人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徐祯霞作品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景中有人,人中有景,情景自然的交融,而这一点,又让其散文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在《儿子,我等你长大》一文里,由忘记给儿子过生日写起,引出了儿子成长的故事,生发出家庭教育的大话题及人生感悟。在给儿子补过生日中氤氲着浓浓的母子之情,体现了天下母亲的人伦常情,这样的散文题材,要写的如此鲜活动人,非高手莫属。然而,作者深居大山,心连广宇,在叙述家常中牵出大主题,用小题目写出大文章,虽无惊心动魄的情节,却以独到的视角,"于无声处听惊雷",以铺陈的手法将对儿子的殷殷期许渗透到字里行间中,让人明理,让人感动,让人回味无穷。
其三:情感充沛,善于开拓与升华
不论何种题材或体裁,脱离了真情与实感,文章就缺了灵魂,缺了生命,缺了存在的根基,就会让读者感到寡淡乏味,勿庸置疑就会失去读者。徐祯霞的散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她善于抓住人物特点,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特征,道德情操,精神风貌,抒发真情实感;写物,物见其态,物见其状,活灵活现,各展其貌。在平和中见奇巧,在温婉中见深情。那恰到好处的比喻,恰如其分的夸张,形神兼备的比喻,俯拾皆是。《白描先生》中把先生的儒雅随和,亲善慈祥,博学达观等描写的声情并茂,跃然纸上。尤其是先生面对手术前的从容淡定一节的描写与议论,把作者的敬仰敬慕与手术室外老师们等候的气氛渲染的令人动容。接着利用回忆,在拉家常的叙述中升华了主题。通览各篇,插叙倒叙这些写作手法及排比、借代、象征、映衬、对比、递进等这些修辞手法在散文中被运用得十分精巧精妙。《失去故乡的人》,用大量的回忆,涉及到了目下席卷全国的移民搬迁话题,把对故乡的眷恋,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写的壮怀激烈,荡气回肠!"从小到大,故乡早已融入我的灵魂,融入我的血脉,融入我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没有了故乡,我成了一个流浪的人,一个漂泊的人,一个灵魂无依的人,我此生都与它息息相关,无法剥离"。没有感同身受的体验,是表达不了如此浓烈的情感的。还如在《问西湖》一文中,作者由秦腔《断桥》唱词写起,全篇浓墨重彩的解读历史典故,风云人物,写到了唐诗宋词里的西湖,一边拓展,一边升华,把西湖之古之美之大之盛写的有声有色,让读者对古老而年轻的西湖心生敬畏心生向往,无须多说作者身临其境后的钟情山水,访贤问古,钩沉探幽的家国情怀溢于言表……
纵观徐祯霞的创作经历,那简直是一个让常人无法想像的奇迹!仅仅八年时间,她由一基层单位打字员的临时工,成长为一位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她的第一本散文集《烟雨中的美丽》作为“青少年课外读物百部文库文学篇”出版发行,第二本书《生命是一朵盛开的莲花》在西安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引起文坛广泛关注,被北京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录取为学员,入选陕西省文化厅百名文化艺术人才,又于2018年度获得第八届冰心散文奖。在她的简历中看到,其作品先后入选20多部散文选本,遍及全国180多个城市和地区,多次入选中高考语文试题和各类中小学生教辅读物…纵观徐祯霞的人生,她走过了一条并不寻常的成才之路,书写了中国文坛的又一个励志传奇。她的作品的艺术气质是深刻的隽永的,她的作品的格调是温暖的动人的,她的人生和人品是可圈可点的,她的业绩和成就是突出的惊人的,在她身上,似乎一直在刷新着一个又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纪录,按下书页,我不禁在想,徐祯霞的人生,何尝不是一部励志大书?要说她的人生,其实比许多小说更加起伏跌荡,精彩斑斓,可是,这却是发生在徐祯霞身上活生生的极具生命力和意趣昂扬的生活。
透过徐祯霞,遥望商山,似乎商山更加璀璨莹亮……